|
|
2016学年第一学期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与进度表 |
名称 |
2016学年第一学期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与进度表 |
|
类型 |
教学计划 |
学科 |
数学 |
大小 |
13 KB |
格式 |
doc |
年级 |
小学一年级 |
教材 |
北师大版 |
上传 |
admin |
审核 |
admin |
时间 |
2016-09-02 08:18 |
点击 |
|
评价 |
☆☆☆☆☆ |
|
2016学年第一学期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
宗正
一、学生基本情况分析
一年级虽然大部分入学前,接受过学前教育,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,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。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、行为习惯养成不好。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,天真可爱,对学校的一切都觉得好奇,从“游戏”到“学习”的转变,使他们对“学习”这回事更是似懂非懂,特别是在新鲜感过后,同时也对学习存着一种压力。他们有着儿童散漫、好动的天性,有着极强的可塑性。这些孩子大部分家里都很宠爱,养成了他们的任性、自私、娇气、自我等一些不良习惯。大部分孩子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,行为习惯比较随意,有的上课把脚放在凳子上的。因为是刚进入一年级进行学习,课堂常规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陌生的过程,怎样收拾书包、怎样摆放上课用的学习用品、怎样举手回答问题、什么是课堂作业、什么是家庭作业、怎样记家庭作业,上课什么时间能交流等等,都是需要孩子在这个学期里所掌握的,所要形成习惯的,特别是良好的听、说、读、写和独立思考的习惯,都是需要我们开始进行引导和培养的。这些孩子对数学有很强的学习欲望的,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兴趣。因此这一学期以在课堂上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,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,动静结合,多表扬鼓励,不断强化学生的课堂常规,保护、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。
二、知识结构分析
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:准备课、位置、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、认识图形、11~20各数的认识、认识钟表、20以内的进位加法、数学乐园、总复习。
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。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,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,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。因此,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,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,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。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,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,位置,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。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,但是都很重要,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,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。
三、教学目标
(1)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,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,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,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,会读、写0~20各数。
(2)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,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,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。
(3)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。
(4)认识符号“=”“>”“<”,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。
(5)直观认识长方体、正方体、圆柱、球。
(6)会用上、下、前、后、左、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。
(7)初步认识钟表,会认识整时。
(8)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,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,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。
(9)认真作业、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。
(10)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。
四、全册重、难点:
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。
五、全册课时安排
周次 |
日期 |
教学内容 |
课时 |
备注 |
1 |
9.1-9.2 |
课堂约定 |
2 |
|
2 |
9.5—9.9 |
准备课(2课时)
位置(2课时) |
5 |
|
3 |
9.12—9.14 |
1-5的认识(3课时) |
3 |
中秋 |
4 |
9.19—9.23 |
1-5的认识 (1课时)
加减法的初步(3课时)
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(1课时)
|
5 |
|
5 |
9.26 —9.30 |
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(1课时)
整理和复习(1课时)
认识图形(3课时)
|
5 |
|
6 |
10.1—10.7 |
国庆节放假 |
0 |
国庆 |
7 |
10.10—10.14 |
6-10的认识和加减法(5课时) |
5 |
|
8 |
10.17—10.21 |
6-10的认识和加减法(5课时) |
5 |
|
9 |
10.24—10.28 |
6-10的认识和加减法(5课时) |
5 |
|
10 |
10.31—11.4 |
6-10的认识和加减法(5课时) |
5 |
|
11 |
11.7—11.11 |
期中复习(4课时) |
4 |
|
12 |
11.14—11.18 |
11-20各数的认识(5课时) |
5 |
|
13 |
11.21—11.25 |
11-20各数的认识(3课时)
数学乐园(1课时)
认识时钟(1课时) |
5 |
|
14 |
11.28—12.2 |
认识钟表(4课时)
|
4 |
|
15 |
12.5—12.9 |
20以内的进位加法(5课时) |
5 |
|
16 |
12.12—12.16 |
20以内的进位加法(5课时) |
5 |
|
17 |
12.19—12.23 |
20以内的进位加法(5课时) |
5 |
|
18 |
12.26—12.30 |
20以内的进位加法(5课时) |
5 |
|
19 |
1.2—1.6 |
总复习(5课时) |
5 |
|
20 |
1.9—1.13 |
总复习(4课时)期末考试 |
4 |
期末 |
六、完成教学目标、改进教学、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
1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。学生学习的常规、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。从摆放学习用品起,怎样听讲、怎样书写、怎样记作业,以及简单的检验作业的方法等都是学习习惯的内容。课堂上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,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、敢于提问、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。通过本学期的学习,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,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,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。
2、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。
学生刚刚入学,对一切都很陌生,教学是要注意根据孩子年龄特征,设计一些孩子感兴趣的环节,如游戏,故事,比赛等,注意从生活中找素材,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,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。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、心理特点,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、童话、故事、卡通等形式,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,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初步的空间观念。通过提供具体的学习情境,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,鼓励每个学生动手、动口、动脑,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。
3、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。
刚入学的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,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,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,对教材内容和进度做适当的调整,创设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,以促进学生的发展。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具体需要出发组织教学,既关注个体又不影响全体。
4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,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。比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,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,但不能够把题意表述清楚,所以教学时重点就要放在培养孩子口头表达能力,让他们把话说完整;提高孩子的计算速度等。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,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,初步建立数感。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,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。
5、做练习、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、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。
(1)、发现困难生要及时帮助,利用各种形式激发兴趣。
(2)、积极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,利用情境培养学习数学的愿望。
(3)、鼓励学生多提问,多发言,对优秀的表现要及时表扬,利用奖章制度树立班级学习榜样,结合班级的评比制度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。
周次 |
日期 |
教学内容 |
课时 |
备注 |
1 |
9.1-9.2 |
课堂约定 |
2 |
|
2 |
9.5—9.9 |
准备课(2课时)
位置(2课时) |
5 |
|
3 |
9.12—9.14 |
1-5的认识(3课时) |
3 |
中秋 |
4 |
9.19—9.23 |
1-5的认识 (1课时)
加减法的初步(3课时)
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(1课时)
|
5 |
|
5 |
9.26 —9.30 |
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(1课时)
整理和复习(1课时)
认识图形(3课时)
|
5 |
|
6 |
10.1—10.7 |
国庆节放假 |
0 |
国庆 |
7 |
10.10—10.14 |
6-10的认识和加减法(5课时) |
5 |
|
8 |
10.17—10.21 |
6-10的认识和加减法(5课时) |
5 |
|
9 |
10.24—10.28 |
6-10的认识和加减法(5课时) |
5 |
|
10 |
10.31—11.4 |
6-10的认识和加减法(5课时) |
5 |
|
11 |
11.7—11.11 |
期中复习(4课时) |
4 |
|
12 |
11.14—11.18 |
11-20各数的认识(5课时) |
5 |
|
13 |
11.21—11.25 |
11-20各数的认识(3课时)
数学乐园(1课时)
认识时钟(1课时) |
5 |
|
14 |
11.28—12.2 |
认识钟表(4课时)
|
4 |
|
15 |
12.5—12.9 |
20以内的进位加法(5课时) |
5 |
|
16 |
12.12—12.16 |
20以内的进位加法(5课时) |
5 |
|
17 |
12.19—12.23 |
20以内的进位加法(5课时) |
5 |
|
18 |
12.26—12.30 |
20以内的进位加法(5课时) |
5 |
|
19 |
1.2—1.6 |
总复习(5课时) |
5 |
|
20 |
1.9—1.13 |
总复习(4课时)期末考试 |
4 |
期末 |
新课标第一网系列资料 www.xkb1.com
|
|
|
下载地址 |
·进入下载地址列表
185929 | 帮助 |
|
|